万鹏,广东中鹏热能科技有限公司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获2018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2018国家第三批“万人计划”,是2017国家“科学技术创新创业领军人才”;2018年6月,被命名为第二届“佛山·大城工匠”。
“一边做,一边想怎样更多地改进,每天都做的事情,总是应该有点提升。”万鹏用这样的方式解决长期工作的疲劳感。
对于万鹏来说,工匠精神就是一辈子做好一件事。而这种信念在他身上也得到了最直观的呈现。1992年他作为高学历人才被引进佛山,进入当时的佛陶集团,开始了陶瓷机械的研发。1999年,他下海成立了陶瓷机械公司,从事生产和研发窑炉。“做任何事,做久了都会产生疲劳感。”万鹏说,他摆脱疲劳感的诀窍就是,一件事从不同的角度看,看到其他领域的东西,他也会想着如何将之与自己的工作嫁接。
国内陶瓷机械是从模仿国外的开始的,只注重功能而忽略了外观设计等。“只要做出来能用就行,更多的像是拼凑,而不是完整的产品。”万鹏坦言,陶机行业缺乏系统化设计,产品稳定性差,缺乏安全方面的考量。“比如以前的窑炉,灰尘很大,噪音高。”万鹏说,他尝试将工业设计嫁接到窑炉设计上,对外观进行改观。以往的窑炉表面温度达到了70-80℃,最高接近100℃,“所以操作工人不愿意到窑炉边上。”万鹏采用“全包覆”的方式,经过工业设计改造后,窑炉表面温度降低了10-20℃,最高点测的温度不超过63℃。经过设计改造后的窑炉表面也变得干净许多。
2001年以前,整个陶机行业里,窑炉装的都是家用计算机。“车间里灰尘比较多,湿度大,又存在电磁干扰等,家用计算机的安全性很难保证。”万鹏在自己生产的窑炉上做改造。“在此之前,工业控制计算机并不是标配。”而不配备“工控机”的窑炉,每2小时就需要人工记录一次窑炉的运行状况。
“最开始请了专业公司来设计软件,但是他们没办法理解窑炉的运作状况。”学过编程的万鹏就开始自己改,向专业公司要来了使用说明书对着改,最后整个软件都已经改得面目全非,后来干脆自己做。“好处是可以在使用现场调试,工人站在旁边看,现场提建议和要求,就现场改。”配备了“工控机”的窑炉,每15分钟就会自动记录一次数据,包括“空窑”的情况。“空窑会对烧品质量有影响,但是以前没有记录的时候,人们没什么概念,‘工控机’可以自动记录‘空窑’的时间和强度。”中鹏开启了窑炉配备“工控机”的时代,工控机配置慢慢的变成为行业标配。
早在2011年,电商发展如火如荼时,万鹏就开始想,如何能够让窑炉和互联网发生关系。“直觉觉得,如果不和互联网发生关系,可能会被淘汰。但是窑炉走电商的路线肯定是走不通的。”在万鹏看来,互联网就是信息的高速公路,无法走电商之路,那就能把信息技术植入进来。
一条窑炉一般有400-500米长,“控制室”位于尾部,长期以来传统的窑炉在调试时会是这样的场景:“一个工人拿着对讲机在控制室,一个在现场,2个人配合才能完成窑炉的调整。”未解决这个痛点,2012年万鹏确定了要发展“云控”的方向。“意味着要把之前的工控机的技术全部推翻重新来,从底层代码开始重新设计。”做出这个决定,万鹏纠结了很久,这种前期的研发投入,属于没有收益回报的闷头苦干,“虽然没有直接收益,但是起码能改善客户体验,可能提升客户的信任度。”万鹏还是决定一步步往上走,开启“工业互联网”的研发之路。彼时还没有工业互联网之说,在完全不自知的情况下,万鹏就迈出了领先行业的一步。“所有的系统都是我们团队自己设计。”经过3年研发后,2015年,带有“工业互联网”思维的新一代窑炉上线了。
如今中鹏生产的窑炉,通过在窑炉上装配传感器等设备和采集电流、压力等速度,通过数字化后发送到云端,实现了一个技师就可以调试窑炉。万鹏的想法是,通过“中鹏云控”的平台,产生大量的数据后,再对数据来进行处理,“到时候能够达到进行智能化的管理,比如通过大数据推算能告诉客户何时有必要进行维护,把被动的状态变成主动状态。”他说,类似的做法实可以推广应用到各种设备,尤其是大型的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