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的大国梦终于是到头了
德国的大国梦终于是到头了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新闻中心

德国的大国梦终于是到头了

2025-05-01 23:04:25 新闻中心

  2024年,德国的GDP跌落0.3%,破产公司增长24.3%,出现了至少7万人的裁员计划,18%的企业外迁,工业竞争指数从2014年的世界第6跌落到如今的第22名,外资从1389亿欧元跌落至219亿欧元。尽管德国的名义GDP超越了日本,到了世界第三,可日本依旧可以嘲笑德国为“欧洲病夫”。这一切都是德国的一曲悲歌。

  如今的德国,既无法割舍欧盟老大的实际领导地位,又无法彻底摆脱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对美国的高度依附;既骄傲地高举工业4.0的强国名片,又陷入去工业化的新能源转型而不能自己;既想复兴传统的德国价值观,又没办法摆脱世界大战历史包袱的负担,德国的处境正是欧洲老帝国在现代世界的处境:国家执著大国梦,百姓只要小确幸。

  德国是今天欧盟事实意义上的领导,它的领导地位来自于它的地缘优势、国土体量和经济实力。德国地处欧洲大陆中部,在法国、丹麦、波兰、奥地利、意大利、荷兰、比利时之间,区位优势极佳,并且国土面积约为35.76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8400万,是欧洲人口大国。

  德国以强大的工业著称,德国制造以近乎变态的完美追求出名,在这片土地上拥有西门子、宝马、奔驰、大众、克虏伯等许多有名的公司,每一家的规模都超过百亿美元,人口不足1亿的德国常年位居世界GDP前五的位置,2023年甚至反超当了12年世界老三的日本,变成全球第三大经济体,也是如今欧洲少有的经济体系齐全的国家。

  可德国陷入了一种巨大的困境,它必须审视自己在传统价值和现代文明之间的取舍,并且德国的还社会已经走向保守与激进,传统与多元,东部与西部,亲欧与亲美等多种分化,曾经那个不可一世的拧成一股绳的德意志,如今走到了它的抉择关头。

  欧洲历史上有四大民族,分别是拉丁人、斯拉夫人、凯尔特人和日耳曼人,其中日耳曼人是分布最广、人口最多的民族之一,包括维京人、盎格鲁-撒克逊人、德意志人、奥地利人等许多民族,全球人口超过5亿人。人们传统印象中金发碧眼的白人,大多就是日耳曼人,连美国人口最多的族裔也是德裔,超过5600万,比英裔、爱尔兰裔都要多。

  德国人,也就是德意志人,是日耳曼人最大的分支之一。日耳曼人的起点很低,他们没罗马人那样辉煌的文明,甚至最早的历史记录都出自罗马人之手,罗马史学家塔西佗的《日耳曼尼亚志》记载,日耳曼人是“金发碧眼的野蛮人”,以骨头制作战斧,四处劫掠,让罗马人不堪其扰。

  欧洲四大民族迁徙路线年左右,日耳曼人发源于斯堪的那维亚半岛南部,经过千年迁徙,

  因为生于严寒地带,日耳曼人体型高大、勇猛善战。在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建立之后,日耳曼人便不断袭扰罗马,劫掠人口和粮食。

  公元9年,罗马皇帝奥古斯都企图一次性征服日耳曼人,以3.5万罗马军团进攻日耳曼部落,本认为能一举征服整个日耳曼地区,没成想,却在条顿堡森林被那些他们看不起的“蛮夷”打得落花流水,全军覆没,自此无法再向北方扩张。

  公元4世纪,随着来自中亚的游牧民族匈人的入侵,欧洲陷入地理政治学大动荡,因为匈人的袭击,日耳曼人被迫南下,终于让奄奄一息的西罗马帝国走向崩溃,476年罗马覆灭,日耳曼人入主。

  在人类历史上,有一个十分奇特的现象,那就是当一个人口更多的农耕民族建立起一个庞大帝国时,它往往能够最终靠强大的国力有效维持对周边相对人口更少的游牧民族的统治,但也正是这些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游牧民族最终将以武力灭亡这些帝国,

  尽管日耳曼人灭亡了罗马,却又在文化上自认为是罗马的继承人,他们皈依了基督教,并且学习其拉丁语和罗马的典章制度。

  962年,一统西欧的法兰克王国的查理大帝接受罗马教廷册封,恢复罗马,而随着德意志民族的崛起,这个和罗马人没有半毛钱关系的罗马帝国也就成了德意志人的帝国,这就是“

  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非帝国”,它的确只是一个“名义上的国家”,实则是一大堆德意志邦国的联盟。

  选帝侯制度,与各方势力集团妥协,规定由7位诸侯决定皇帝人选,这几乎是预演了现代德国的联邦制。

  正因这种分权制度,神圣罗马帝国迅速裂变为300多个邦国,一如当初的部落社会。终其千年,德国历史就是一部分分合合的历史,一直在集权与分权间拉锯,正如中国老话所讲的

  无法忍受各邦国的“四分五裂”,德意志北部的160多个城市,自发结成了汉萨同盟,市民们从容克贵族和邦国国王手里赎买自己的城市,这也成为现代德国的起源之一。

  德国人就是很矛盾的民族,他们一方面希望统一,另一方面又希望自主。在皈依天主教后,很快德国人又感觉自己的民族性没了,不愿再盲从罗马天主教廷,1517年,

  发动宗教改革,自立门户搞了新教,本是为了德国走向更为和平的发展道路,但适得其反,宗教矛盾成为诸侯争霸的理由,欧洲陷入了血腥的三十年战争,导致了整个欧洲30%的人口死亡,加剧了分裂状态。

  接下来便是普鲁士的闪亮登场。在神圣罗马帝国覆灭之后,各个德意志邦国开始独立发展,很快奥地利王国、丹麦王国、普鲁士王国等德意志邦国接连强大起来。

  普鲁士王国的发迹如同中国春秋时期的秦国,它也本是神圣罗马帝国境内一个地处偏僻,国弱民穷的诸侯国,然而正因为如此,才更容易进行改革和集权,和秦国推行“兵农一体”一样,腓特烈一世发明了“

  《战争论》至今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1862年,俾斯麦在普鲁士议会发表“德意志的统一只可以通过铁与血”的铁血演说,从而成为首相,他用与丹麦、奥地利和法国的三场战争终于在1871年实现德意志的统一,史称“德意志第二帝国”。

  军事征服的顺利,使得德国国土迅速扩张,掠夺的资源也愈发巨大,从此进入到工业革命的狂飙突进。德国鲁尔区的工厂在30年内从80座飙升至3000座,1900年,德国克虏伯工厂的铸钢量超过当时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的一年的产量。

  德国的统治阶级有力地利用了巨大的人口,早在1717年就普及了义务教育,变成全球上最早推行义务教育的国家。而教育的普及,也让德国拥有大量优质兵源,在建立了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之后,德国第一件事情就是征召大量适龄青年入伍,使得1885年之后的德军兵力一直高居总占人口的1.4%,法国思想家米拉波一针见血地指出“

  俾斯麦把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传统融入了德国人的民族性格,随着国土的一统与工业革命带来的国力的快速的提升,19世纪末德国成为当时世界的第三大经济体,仅次于美国与英国,

  阳光下的地盘”的邪恶演说,直接撕掉了最后一层文明的遮羞布,开始肆无忌惮地殖民扩张。1885年在非洲发动了大屠杀,1897年悍然入侵我国青岛。

  德国以不到美国三分之一的领土和不到四分之一的人口接近美国的一半工业产能。

  如此巨大的国力,必然走向霸权的争夺,在分裂了千年之后,德国人被统一之后,沙文主义便达到了顶峰。1914年德国悍然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打得欧洲一片狼藉,最终只富了美国。这一次的失败,却没有让德国人长多少教训。

  历史书不会告诉你,法国在一战德国战败后出兵占领了鲁尔区,开枪打死了130多个德国平民,并粗暴解雇了18万德国工人。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产生了一个吊诡的逻辑,英法为了打败德国欠了美国很多钱,在战后需要还钱,而他们还的钱主要就来自德国的战争赔款,可德国一穷二白,根本交不起赔款,而英法也就还不了钱,最后是无奈的美国只能借钱给德国去发展,这就是

  毕竟德国的体量和国力天然胜于英法,若不是庞大的殖民地在输血,英国和法国加起来都未必是全民皆兵的军国主义德国的对手。1920年,纳粹党诞生,

  但问题是,和后来的苏联一样,军火武器不能当饭吃、当衣服穿,于是为了能继续维持这种虚假的繁荣,德国只能以战养战,不断对外入侵,无异于饮鸩止渴。

  希特勒的纳粹德国,也是所谓的“德意志第三帝国”,这是德国历史上统一程度最高时期,也是历史苦难最多的时候。从

  德国“统一但不集权”的政治传统,到普鲁士军国主义“强国家、弱社会”的威权意识,最终正是因为长期的分裂,从而使得德国人在20世纪30年代近乎狂热地崇拜希特勒“一个领袖,一个种族,一个国家”的原则。

  1938年,纳粹德国先后爆发针对犹太人的“水晶之夜”,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终于在1939年闪击波兰,德国再一次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1940年,进攻法国,仅用42天就击溃了百年世仇;又把老牌帝国英国打得节节败退,1941年又悍然入侵苏联,德国近乎可怕的战争潜力让世界惊讶。

  一个士兵不会为了几块面包和银币去送死,但是你告诉他们这是爱国者的战争,他们能够为此丢掉性命却不取分文。

  1945年,纳粹德国的覆灭,使得德国的命运自此偏离航道,经过100多年极端的集权之后,德国再次被历史丢回了松散的状态,美、苏、英、法、波五个国家分别占领德国,

  1949年,西方成立了联邦德国,也就是西德;而苏联扶持了民主德国,也就是东德,德国回到了分裂对峙的状态。而且至今,前东德地区都无法彻底融入德国社会。

  美英法军队却投入了大约650架大型运输机,共飞行接近28.2万次,单日运输量最高的时候达到了1.4万吨,甚至超过了地面运输的极限,为西德提供了大约240万吨物资。

  从土耳其、意大利、韩国、越南、希腊等国家招揽了大约130万劳工。美国也默许德国的工业复兴,艾哈德的双元制教育为制造业输送高技能工人,支撑起了“德国制造”口碑。

  欧洲一体化的最大受益者,1951年缔结了法德煤钢联营,并一步步走向欧盟。1999年成立欧元区,扩大德国出口市场,2004的欧盟东扩又可以让东欧为德国提供廉价劳动力,基本上德国可以同时享有欧洲的一切资源。说来神奇的是,腓特烈大帝、俾斯麦、希特勒用无数士兵鲜血没办法做到的东西,竟然以和平的方式做到了。

  ,从阿登纳的“沉默一代”到勃兰特的“华沙之跪”,德国形成“永不再战”共识,这才被欧洲大家庭再次接纳。德国用自己强大的体量和欧盟的框架,以经济的方式统一了欧洲。

  纳粹德国从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慢慢的变成了流淌在德国血管里的矛盾血液。德国老百姓一方面享受着德国对外侵略所带来的巨大红利,另一方面也可以在战后顺理成章地与受害者一起指责国家机器。

  德国的政治体制仍然有难以剔除的高压传统,1956年严禁左翼活动、2017年监控国家都是如此。

  并且,前东德地区人均GDP仅为西部73%,平均月薪只有3287欧元,比西部少18%;养老金也平均比西德低23%。

  经过集体主义时代,前东德地区已经对自由市场无所适从,更愿意追随强人政治,呼唤统一,他们被富裕的“西德同胞”抛弃,也没办法真正被欧盟接纳,更不可能再次搞社会主义,只能拥抱本土主义的神话。于是,德国的右翼政党都在前东德地区很有市场,比如极右翼的

  2000年,两德统一10年之后,柏林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的调查后发现,35岁以下前东德青年中,

  “内部殖民”。德国的“未完成整合”让许多西部人将极右翼崛起归咎于“东德专制遗毒”,回避西部新纳粹问题,加剧了东西部的社会撕裂。德国表面上完成了制度统一,但东西部的继承差异仍以经济不平等、文化记忆冲突和政治离心力的形式持续存在。这种分裂本质上是冷战权力结构在当代的隐性延续。

  经济相对落后的巴伐利亚州长期拒绝执行联邦政府所分配的移民指标,德国又走到了“合久必分”的历史关头。

  前东德地区各州对反移民政党的支持率达25%-30%,远高于西部。萨克森-安哈尔特州占比仅1.2%,但一座新建寺就能引发恐慌,前东德地区没有像以前的西德那样逐步接收移民,融合程度并没那么高。

  德国选择党的横空出世,暗合了德国人被压抑已久的民族情绪,该党集会时甚至高唱《德意志高于一切》。

  德国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可德国老百姓不希望看到自己的家园、福利和工作被移民抢走,这种国家与百姓利益的严峻冲突,不仅是德国的问题,更是整个西方世界的普遍隐患,究其根本在于,

  2005年,出身东德的默克尔就任德国总理,她选择了基督教民主联盟。默克尔用15年打造的“德意志第四帝国”,却在2021年社民党的舒尔茨上台后,拆得一干二净。当柏林肮脏的土耳其移民社区与巴伐利亚破败的白人小镇共存,绿党的气候变化传单与德国选择党的驱逐移民告示相互交错,德国或许永远没办法摆脱传统与现代的纠缠,一方面默克尔的遗产已能让德国通过欧盟来事实统治欧洲,

  今天的德国车厂流水线上,放眼望去大部分都是土耳其裔工人,这场景与1890年鲁尔区遍布波兰、意大利矿工挖煤的画面形成一种奇特的历史蒙太奇,

  为了限制各种牛鬼蛇神的政党上位,德国宪法规定得票率必须超过5%,才能进入议会代表席位,使得为了执政必须要拼拼凑凑,各方利益纠葛极大影响执政成果。

  德意志文化纯洁性”观念遭遇挑战,极右翼借机煽动“文明保卫战”。因为过度宽容移民,2016年德国科隆跨年夜发生了大规模性侵案,上千名来自中东与北非地区的移民对女性进行骚扰、性侵。这些移民本身没什么学历、技术、资金,他们在德国也生活在底层,面对这样的困境,只能不断犯罪,招致德国社会的反感,形成结构性的矛盾,许多移民家庭的子女只能从事工厂技工。

  土耳其裔,他们的父辈大多是西德战后为发展经济从土耳其招募而来的国际劳工,然而时至今日,土生土长的第三代德国土裔依旧被德国社会视作“外来移民”,他们会在国际社交平台模仿希特勒口音反讽西方的种族主义,却被白人举报封号,真是讽刺到家了。

  只因为德国的当权者早被英美体系所招安,不玩政治与军事的威逼,而搞起经济与文化的怀柔,2021年德国上交欧盟251亿欧元,是第二名法国的2倍多,占到欧盟预算的21%。

  两德统一后,基民盟因为福利支出太大,而导致1998年败选,社民党上台,接着发钱,又是一滩烂泥。终于让默克尔抓住了机会,她任内的经济起飞来源于欧洲的危机,就是

  “欧洲总理”,比起吃力不讨好的军事征服,默克尔发现经济霸权更为高效与稳固,因而被讽刺为“第四帝国”。

  默克尔直接给欧洲央行灌了10万亿欧元,大量收购其他欧洲国家的优质资产和人才,通过不断地逼债务国降利率,让德国出口激增,一场危机却富了德国。于是,2015年德国的贸易顺差高达2850亿,历史之最,默克尔把德国的经济拉到了最高的水平。

  那些年,德国制造的名声享誉世界,宝马、奔驰、大众等车厂的机器人几乎都要冒烟,都赶不上订单,也就是那时候,德系车开始开遍世界。反观其他被收割的欧洲国家,一片狼藉,失业率飙升,300多万技术人才移民德国。默克尔抓住了机会,推出了“工业4.0”战略。

  然而问题是,代价是什么呢?俄罗斯的廉价能源代表着必须和俄罗斯搞好关系,中国的超级市场代表着要和美国保持距离,东欧的廉价劳工代表着德国的“新殖民”将会浮出水面。2021年,默克尔卸任,GDP暴增了58%,可留下的问题都丢给了后来的舒尔茨。

  今天的德国和俄罗斯一样,都是一个缝合的“巨人”,本土与移民的矛盾,西部与东部的矛盾,多元与中心的矛盾,都交相辉映在勃兰登堡门之前。

  柏林的同性恋支持者参与者超50万人,而东部乡村坚守传统价值,对移民、政治的看法都不一样。年轻人高呼环保与多元,支持绿党,而老年人却追忆往昔荣光,固执地跟着基民盟甚至右翼政党,今天的德国不仅在地缘和政治四分五裂,也在人心与代际中渐行渐远。

  德国把GDP的25%用于社会福利长期失业移民都聚集在福利优厚的城市,特别是柏林,因为每月可领502欧元救济金,因而在柏林形成了大片大片的贫民窟,犯罪和毒品都开始肆虐。

  基督教民主联盟、基督教社会联盟和社会都遇到了瓶颈,支持率下降,而大搞环保意识形态的绿党、主张自由主义的自由以及极右翼的德国选择党都纷纷崛起。因为主流政党政策都趋同,未能回应社会分化,所以选民转向极端选项。

  地缘优势与压力,民族文化杂糅、工业体系基础的综合作用,而这些优势都越来越有限。

  默克尔时期通过能源合作,俄罗斯的天然气占到德国进口的55%,但克里米亚危机后,却必须跟着西方主流制裁俄罗斯。俄乌战争中北溪2号管道被炸,被迫摆脱对俄能源依赖。没了俄罗斯的廉价能源,让德国庞大的工业体系却只能屈就可怜巴巴的风电、太阳能,导致了去工业化的风险,它的快速发展基本宣告了死刑。

  果就是让本就分裂的社会更加分裂,火上浇油。突如其来的俄乌战争让德国终于脱掉了“永久和平”的道德铠甲,2022年德国议会批准1000亿欧元的特别国防基金,开始在立陶宛、波兰等国部署部队,与俄罗斯剑拔弩张,山雨欲来风满楼。

  北约框架下驻德美军仍达3.5万人,可美国人“美国至上”的战略结结实实打了德国一巴掌。

  过度倾向美国,可能会丧失中国市场;若坚持对华贸易,则需承受西方内部压力。于是,2023年的《中国战略》文件只能将中国定义为“合作伙伴、竞争者和制度性对手”。

  。若能在绿色技术、欧盟改革和社会包容上取得突破,或将成为21世纪“可持续超级大国”;反之,若陷入民粹主义与保护主义,可能重蹈历史分裂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