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15日)上午,国家文物局在京举行2023年第一季度“考古我国”重点项目发展。发布的五个项目别离来自河北、云南、甘肃、宁夏和内蒙古,提醒了从距今上万年的新石器时代到宋元时期丰厚的文明遗存。
苏峪口瓷窑遗址坐落宁夏贺兰山苏峪口内,为一处西夏时期精细白瓷手工业出产遗址。2021年至2022年10月,经国家文物局同意,宁夏考古研究所联合复旦大学进行了考古开掘。
苏峪口瓷窑遗址面积约4万平方米,发现窑炉13处,外围的山坡上还发现了挖掘瓷土、煤、石英、石灰等制瓷质料与燃料的矿坑。此次考古作业开掘了一、二号(Y1、Y2)两座窑炉。Y1与Y2为马蹄形半倒焰馒头窑,用条石垒砌,由火膛、窑室、烟囱和两边挡墙等组成。作坊遗址两窑炉共用,以煤为燃料,有储泥池、辘轳坑、釉料缸、存贮间等。窑具以直筒型瓷质匣钵为主。烧制时均用匣钵正烧,匣钵之间用釉封口。瓷器产品主要为精细白瓷,以碗、盘、盏、碟等日用器为主,还有花口瓶、执壶等大型器物及建筑材料等。胎白细腻,釉色温润、白中微泛青,玻璃质感和透光性强。依据出土器物判别,Y1与Y2为西夏时期,始烧于西夏前期偏晚。遗址内发现了多件“官”字款匣钵,可推断为西夏宫殿用瓷的烧造地,具有西夏“官窑”的性质。
苏峪口瓷窑遗址是现在发现最早的西夏瓷窑址,提醒了一个全新的窑业类型,初次在浙江上林湖以外区域发现大规模用釉封匣钵口的装烧技能,初次在西北区域发现在瓷胎、瓷釉和匣钵中很多运用石英的制瓷技能,填补了西北区域精细白瓷烧造的空白,杂乱的窑业相貌也反映了两宋与西夏经济、文明交往沟通的前史。